手语被喻为“听不到的语言”或“看得见的语言”,用手势及表情来传达内心想法,是聋人及听障人士使用的语言。近年,不少普通人对手语产生兴趣,希望通过学习这种无声语言,掌握与聋人沟通的技巧,增进彼此认识,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共融。位于乐富广场的“领展可持续未来馆”通过播放视频及举办工作坊,为市民大众提供免费学习的机会。
来自香港聋人福利促进会的女导师于2月底在未来馆举办工作坊,教导近40位有兴趣学习手语的街坊和市民。
萧小姐(Morticia)当天带女儿一齐来学习,课堂上她学得快速又准确,而且踊跃发问,“今天的工作坊让我回忆起自己的中学时光。那时我曾经学习过手语,当时还是吕方唱《听不到的说话》的年代。”
香港的手语很富创意,但也因为不断演变及进化,而易学难专,“例如早安,有不同手势;午安又是另一种手势。若要表达一个完整句子,就更不容易了。”Morticia说,希望通过学习手语,让自己和女儿都掌握多一项有用技能,“希望有一日可以真正学以致用。”
另一位学员黄小姐(Jay)则因早前阅读《823频道》文章,得知未来馆有工作坊,于是决定报名参加手语班。她曾学习过与香港手语截然不同的美国手语,“在美国,我通过学习如何用手势表达26个英文字母,从而表示相应的单词。若我想讲快乐Happy,便用手势分别摆出h-a-p-p-y这五个字母。香港的手语因语言和文化均不同而不易学,简单一个例子,人的姓氏,比如陈,便不能用手势表达。” Jay用“大开眼界、很有趣”来形容当日的工作坊,“若有机会,希望可以在社区继续举办这类课堂,可以让我们持续学习。”
若你亦想接触手语却错过了工作坊,不妨到未来馆,通过视频学习。片段中,正职是手语传译员的琳琳通过优美的动作、丰富的表情,教大家如何用手语传递快乐和哀伤等情绪,“我的父母是聋人,我的手语是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学会的。长大后,我在聋人机构继续学习手语,毕业后就在电视台、医院、政府的资讯短片、香港电台及立法会的会议等渠道,用手语向聋人观众传递讯息。”
过去数年,香港社会对听障人士的关注有所增加。琳琳说,自己作为族群的一员,感受特别深,“部分餐厅或医院员工、空中服务员等,均能用简单手语跟聋人沟通,这是好现象。她希望,此次和领展合作,亦是一个好的开始,“领展旗下商场、街市的宣传短片,可尝试加手语视窗,让聋人看到,从而更容易获取有关资讯,增加共融。在我看来,不论任何伤健群体,都能享受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