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废纸、黄铝罐、啡胶樽”这句回收口号,市民早已耳熟能详,可是现实却因种种限制如衞生问题、市民习惯等,难以实现高回收量,于是有大学生通过参加由领展同学会举办的Hackathon(“黑客松”)比赛,设计Fun类回收箱”并生产成实物,期望以新颖设计回收箱推动回收。
香港废弃物弃置量惊人,2021年弃置于堆填区的都市固体废弃物量高达415万公吨,平均每日为11,358公吨,即相等于约757架双层公交车重量。由于香港地小人多,废弃物处置设施预计也很快饱和,因此回收再造废弃物实在非常重要。但由于不少市民误将不能回收的物品掉进回收箱,结果增加回收工序,拖慢回收效率。
领展大学生奖学金得奖者于去年暑假参与由领展同学会举办的培训工作坊及Hackathon比赛––先由心理学顾问讲解如何从行为心理学角度及轻推理论(Nudge Theory)推动环保,包括如何计划、测试及筹备环保⾏动,随后参加者需应用工作坊所学,分组构思一个环保计划。经过一轮汇报后,结果由“Fun类回收箱”脱颖而出。
“Fun类回收箱”由三名来自不同大学及学科的领展大学生奖学金得奖者一同设计,他们到乐富广场实地考察时发现,场内回收箱内有纸巾、饮管等不可回收的对象,而且回收箱银色的外观设计过于单调、不太显眼,推想这是回收表现未如理想的原因之一。
于是他们设计一组颜色鲜艳、以俄罗斯积木为主题的半透明的废物回收箱,回收箱开口大小按所分类的对象而调整,并内设实物样本供市民参考。为何回收箱没有沿用传统外观?参加者之一、现于香港科技大学就读工商管理的程晴(Ching)解释道,调整开口大小可避免回收不合尺寸的废物,减少街坊不再好心做坏事的机会;而半透明外观及放置回收样本,则可鼓励街坊互相仿效,一同带资源前来回收。
与其他Hackathon比赛不同之处在于,得奖同学胜出比赛后,领展协助他们将概念化为实际行动,在乐富广场近宏辉桥出入口的扶手电梯下,设置由他们所设计的废弃物回收箱,为期12日,再比较旧回收箱及新回收箱的回收重量,并邀请一些街坊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回收动机及对回收箱的评价。
有份参与项目的学生胡仕楠(Kenny)表示,这次项目要求他们将概念付诸实行,“从初步设计概念、到改善原型至生产,所有流程不再是纸上谈兵,变相鼓励我们以用家角度出发思考设计,了解细节。”他说,大至回收箱的摆放位置,小至角位,也要反覆思量,如何有效吸引大众使用,并方便清洁人员回收。另一位成员叶子晴主要参与平面绘制回收箱的过程,她分享道,与绘图相比,亲身安装垃圾袋及测试功能,可让她了解到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及感受,“原先设计主要针对减废这研究目标进行,却忽略了方便工作人员更换垃圾袋的细节。虽然最后利用挂鈎解决问题,但由于回收箱的不同开口是不规则,因此有回收物跌出垃圾袋的风险,这使我充分明白实地经验在设计上的重要性,要多加考虑工作人员的需要。”
在摆放回收箱期间,他们从回收量多寡及正确程度,了解新回收箱的成效。同学们分别对比新旧回收箱的总回收量及正确回收量,结果发现起初三类废弃物回收量有所增加,可是随后回收量日渐回落,除金属外,其余两类的正确回收率较高。他们随后发现,有市民会自行打开回收箱拿走其中的金属回收物,加上回收箱放置地点附近有会付费予回收人士的回收车,估计这均会影响回收成效及统计数据。
要解决回收问题,需要创新与实用并行,虽然实验结果未如他们预期,但三人不断从研究及实践过程中汲取经验,学习更多回收知识。Kenny 分享道,他现于浸会大学就读中医及生物医学,其所学与回收或环保可能沾不上边,但为了设计回收箱,他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发掘推动回收的方法,自己亦较从前更注重环保。他期望能继续改善回收箱的设计,鼓励更多人为社区回收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