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食物的塑胶包装,到洗面膏里的磨砂微塑胶,无论衣食住行,塑胶都与都巿人如影随行。各种物品的需求越大,连带产生的塑胶垃圾亦越多。
根据环境保护署统计, 2020 年香港平均每日有超过 14,000 公吨的都市固体废物被送到堆填区,当中有两成多是塑胶垃圾,重量大约相等于 90 架双层巴士!这些塑胶垃圾数以十年都难以分解,污染周遭土地。今次《823频道》就为大家讲解走塑的好处,以及介绍日常走塑招数,让大家轻松为环保出力。
政府数据显示,香港每日弃置的塑胶餐具约有 200 公吨,尤其是疫情下外卖需求急增,可预计当中所消耗的塑胶餐具数量更加惊人。即弃塑胶用品虽然方便,但因为其难以分解,因此对环境的后遗症极其严重。以塑胶瓶为例,它的分解需时 450 年;其他塑胶物品如胶袋及发泡胶,更分别需要 1,000 年及 10,000 年时间分解。
走塑有利源头减废,减少占用堆填区空间,亦可减少因焚化塑胶废物而释出的有毒气体污染。另外,减少废弃塑胶流入大自然,亦有助维护海洋及陆地生态,防止微塑胶随着生物食物链进入人类体内,危害健康。
相比香港,不少国家已一早投身走塑行列。欧盟成员国中,丹麦可谓环保先锋,早在 1994 年已实施走塑政策,制造商及进口商须按胶袋的重量缴税;于 2003 年更扩展至向零售商征税。希腊于 2018 年全面实施胶袋征费,向顾客收取每个 0.07 至 0.4 欧元不等的胶袋征费,令胶袋使用率大幅减少。
至于香港,政府拟于 2025 年推行第一阶段的 "管制即弃胶餐具计划",全面禁止餐饮业处所向堂食及外卖顾客提供如刀、叉等各类即弃小型胶餐具,视乎成效,再考虑向外卖胶食物容器等较大型餐具实施管制。目前政府亦就计划进行先导工作,如于学校推行 "走塑午膳" 及在政府食堂全面落实弃用塑胶餐具等, 可见走塑已是大势所趋。
走塑的理念是以保护环境出发,从自身的日常生活做起。大家或许觉得走塑很麻烦,毕竟平日已习惯使用有关产品。但其实只要改变一些小习惯,就能轻松踏上走塑之途。以下就来为大家介绍走塑 3 招:
微小的习惯日积月累,也会为环境带来巨大影响,例如使用雨伞胶袋便是其中一个例子。根据 2017 年绿领行动的调查显示,香港一个雨季就弃置多达 1,400 万个雨伞胶袋。
但若不使用雨伞胶袋,难道任由湿漉漉的雨伞把室内的地下弄湿吗?其实不少商场内都设有环保的雨伞除水器,只要大家把雨伞放进除水器轻轻来回晃动数下,就能迅速去除雨伞上的水滴。更重要的是 ,除水器不需要用电,不会令碳排放增加。
一直重视环保和顾客安全的领展便率先停止在旗下商场派发雨伞胶袋。除了在所有正门及人流较多的出入口放置雨伞除水器外,还同时设有吹地机,亦安排了清洁营办商在雨天增派人手清洁地面,避免地面湿滑,不但保存雨天时的商场环境安全,亦可鼓励大众减少使用雨伞胶袋,实现社区走塑。
香港单在2019 年,便弃置了 15.5 亿个饮料瓶,总重量相等于 2,690 部双层巴士。因此,减少使用即弃餐具亦是走塑的重要一步!大家只要尽量自备可重用的餐具及便携杯;在到餐厅购买外卖时,主动提出不要即弃餐具,或将塑胶餐具清洗重用,以减少废物。另外,饮用瓶装饮品后应彻底清洗饮料瓶,再到社区的饮料瓶回收机或回收箱进行回收。
为鼓励大家回收饮料瓶,环保署推出 "入樽机先导计划",市民每回收一个饮料瓶,便可获 $0.1 即时回赠或将款项捐赠予慈善机构。领展旗下港九新界共 18 个商场亦设置了 "入樽机",地点便利,大家可以随时随地,更方便地 "入樽" 了!
大家到超巿购买急冻产品,或到面包店买面包,店员也会提供胶袋。大家下次到商店选购饮品和食品时,不妨自备盛载器皿,例如保鲜袋或保温壶,减少浪费。
事实上,裸买 (Naked Shopping) 概念在香港逐渐 "入屋",不少裸买店鼓励客人采购时自备容器、重用胶袋及使用环保袋,减少不必要的包装。近年裸买店逐渐开入社区,店内日用品、柴米油盐,以至农产食品都一应俱全,例如位于沥源广场的 "绿领駅" 及赤柱广场的 "move a little…",将裸买文化带入社区。如果你有心走塑,不妨多多帮衬裸买店,自备容器去扫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