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山是香港家传户晓的地标,而狮子山下有一个老虎岩,大家又有否听过?老虎岩是乐富的旧称,相传该地有老虎出没而得名。后来随着城市发展,“老虎”变成“乐富”,成为香港七八十年代其中一个大型公共屋邨,见证黄大仙区的发展及变迁。
为响应由房屋局及香港房屋委员会举办的“共筑幸福・屋邨节”,领展与活现香港于9月14日特别设计“乐在屋邨 — 活现乐富邨记忆之旅”,导赏团由活现香港共同创办人陈智远带领约30名参加者,走入社区,探索乐富邨的历史和文化。
乐富的前身为老虎岩徙置区,住了不少战后南迁的居民。直至七十年代,房屋委员会成立后接管该地,并决定为其改名。根据政府档案处一份1970年的文件资料,当年有不少姓“杨”、“朱”、“马”及“牛”等与动物同音姓氏的居民投诉,迁入老虎岩后运程受影响,希望政府考虑更改地名。在24个候选名字中,政府采用了与“老虎”读音相似的“乐富”,寓意快乐富足。
乐富的发展,并不单单是改名,更是整个地方的建设规划。乐富邨第一期由香港着名建筑师锺华楠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整个社区结合了地铁站、公共屋邨、公交车总站、图书馆、街市、商场及中式园林等日常生活不同元素,便利居民又宜居。
陈智远讲述,设计渗入不少巧思,包括外墙微微倾斜呈梯形的楼宇设计,让每一层住户都可以享受到更多阳光及空间感。而乐富广场A区1楼,更是屋邨与商场的结合,处于两栋楼宇中间的大片空地,让居民拥有更多生活空间,可见当时的设计不止着重于实用性,更关心要长居于此的居民的生活质素。
在商场及屋邨以外,乐富亦拥有不少有趣、具地区文化特色的地标,乐富广场内的“八仙图”大型壁画,就是一项极具传统特色的装置。“八仙图”原竖立于横头磡南道一边,随着领展为乐富广场进行资产优化工程,将“八仙图”重置于A区平台花园,不但保留昔日回忆,亦为社区承传传统文化。领展最近亦于“八仙图”附近建设蝴蝶园,为场内加添生气。
而位于乐富邨乐民楼附近的慈德社天后庙,亦是乐富其中一个华人习俗的参神场地。据庙内的碑文记载,该庙据説始建于清朝,曾经销声匿迹,直至1950年代,据説天后显灵谕令重修庙宇,才令庙宇重现于人间,经历过台风吹毁及政府迁拆,现存的庙宇是2001年重修后的模样。
导赏团最后回到乐富街市,陈智远提到,乐富街市是领展将香港菜市场转型成功的其中一个重要标志,街市由以往杂乱且湿滑难行,变成整洁有序,通风及卫生条件也大为改善。乐富街市其中一个特色商户,是现时已买少见少的活鸡档。活鸡为本港饮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环,每逢传统大时节,家家户户都会买活鸡应节。如何平衡食物安全风险以及市民传统文化的需求,乐富街市的活鸡档的“人鸡分隔”模式,便是一个解决办法。
至于乐富街市旁边的香港房屋委员会客务中心,相信是香港几代人力求安居乐业的标志地点。在七八十年代大部分市民仍是“无壳蜗牛”,每一次房委会为出售居者有其屋计划而在客务中心进行搅珠,就是一个改变人生的机会。自居者有其屋于1978年首次推出以来,房委会每次搅珠仪式均采用由马会借出的“马票”搅珠机,直至2018年改用电脑搅珠机。时至今日,每次居屋申请的搅珠,亦会牵动不少香港市民的心。
从短短两小时的乐富导赏团,参加者能了解到乐富居民的生活面貌以至城市变迁。香港公共屋邨蕴含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有时间不妨走入不同地方,聆听社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