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丝体、软木、莱赛尔纤维;塑胶玩具、钓鱼工具、救生衣物;微藻、竹子、黑水虻……在崭新主题的领展可持续未来馆,这些放置在不同区域、看似互不相关的展品,因为“循环经济”四个字而相互关联。
未来馆与海塑基金会合作,打造“生物资源观察室”、“沙滩垃圾认领处”,以及“永续时尚攻略”三个专区。《823频道》专访基金会执行长邝浩然(Willy),带你了解如何通过这些展品,认识和实践可持续发展。
或许你会问,“生物资源观察室”为什么选择以黑水虻、藻类及竹树为代表,介绍以自然为本的解决方案?对此Willy表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这三样展品与香港的水土文化、生态环境息息相关,“首先来说,大家对竹类都一定不陌生。香港的气候和土壤十分适合养竹,防止水土流失之余,亦可成为应对极端天气的天然屏障。”此外,在日常生活中,竹类的应用亦日渐普及,“竹餐具、竹纤维衣物、毛巾等等,相信不少人已经用过。”
相比竹类,“生物资源观察室”展示的其他两种生物,或许会给你带来更多新鲜体验。其中,肉眼不可见、仅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的微藻类,一直被视为大自然的“绿色黄金”,“虽然在香港海域大规模养殖水藻还有不少困难要克服,但目前藻类的应用已遍及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领域。未来,它还有很大的潜能,有待我们去发掘。”
至于黑水虻,相信不少人在步入展馆前都十分陌生, “其实黑水虻是一种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的昆虫,能够适应香港的气候。目前没有证据显示黑水虻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也未被视为外来入侵物种。近年来,黑水虻逐渐被认为是城市厨余处理的有效方案之一。”
问:在未来馆了解到黑水虻可以处理厨余后,我们是否能自行在家居饲养此类昆虫?
答:养殖黑水虻需要严格控制环境的湿度和温度,并确保有足够的有机物供其食用。如果管理不当,可能会产生异味或吸引其他害虫。此外,黑水虻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对环境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对其了解不深的市民,我不建议自行饲养。
有这样一种说法:在沿海地区,沙滩及浅海海域的垃圾,从一个侧面反映这座城市的生活足迹。Willy表示,“沙滩垃圾认领处”展示的海滩废弃物虽然只是一小部分,却十分具代表性,“2023年,于香港海岸收集的海上垃圾高达5,000公吨,它们部分是渔业活动所用的渔网、渔丝,更多是居民和游客遗留的,以塑胶瓶及塑胶餐具为主。在策划这个展区的时候,我们亦特别强调了这两类垃圾,希望藉此引发参观者的重视与反思。”
说到塑胶产品的危害,“微塑胶”三个字已渐渐为大众所熟知,“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大型塑胶进入海洋,变成微塑胶,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吞食后,最终微塑胶就会出现在人类的食物链中,然后进入人体,长远可能会影响健康。”
然而Willy说,微塑胶对日常生活的威胁,其实远不止此,“我会把微塑胶称为毒药丸,它具有非常强的粘附性,以不同形式进入人类的生活圈子。近年的研究显示,空气中都有微塑胶,我们在一呼一吸间,可能不知不觉会摄入。”
问:未来馆有不少海洋相关的内容,我们可以为保护香港的海洋生态做些什么?
答:大家可以通过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参与海滩清洁活动及使用对海洋友善的防晒用品来保护海洋环境。
在“永续时尚攻略”,你又会发现竹、渔网等的踪迹。Willy说,这便是循环经济的其中一个意义所在,“以在沙滩收集的渔网为例,原本已经废弃,但因为技术的不断革新和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给予了它第二次生命。”
说到较环保的物料,竹、木等较为人所熟悉;在领展可持续未来馆,你还可以看到一种叫做菌丝体的物料,“有人觉得使用纸制品取代塑胶制品已经很好,但其实环保物料是不断发展的。以菌丝体为例,它可以取代塑胶甚至是纸张,制成包装和保护材料。”Willy表示,希望大家多多认识各类不同的环保物料,“穿环保物料制成的衣物、使用以环保物料制作的产品,是另一种时尚的生活态度。”
问:日常生活中,如何分辨商品是否采用循环物料?
答:为响应可持续发展,近年不少品牌均会在产品标签上清楚标示是否使用循环物料。购买商品前,大家可以仔细查看标签,了解该商品是否采用相关物料,以及采用该物料的百分比等。
“领展可持续未来馆”-资料概览
地点 |
九龙横头磡联合道198号乐富广场 A区3楼 |
开放时间 |
星期一至日上午10时至下午6时30分(最后入场时间晚上6时) |
入场费 |
免费入场,毋须预约。展馆亦为12人或以上的团体访客提供预约导赏服务 |
详情请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