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對未來職業的憧憬,源於童年時的一些特別經歷。就讀香港都會大學護理學系二年級的李依晴便是其中之一。
依晴自幼多病,童年記憶不少和醫院有關。在一段段艱辛日子裏,護士的悉心照料,令她難忘。長大後,她立志成為白衣天使,傳承南丁格爾守護病人的精神。
領展大學生獎學金計劃於2021年開放予包括香港都會大學在內的自資大學在校生,依晴首次申請便成功。過去一年間,她說自己最難忘、最有意義的經歷,就是參與由領展同學會舉辦的活動,「我的性格比較內向,除了努力學業之外,亦希望課餘能夠與不同人接觸。去年10月我和其他獎學金得主一起到東涌,透過參觀清真寺、與非華裔人士一起午餐等,認識及體驗社區內的多元文化。我亦對非華裔人士有了更多認識,活動擴闊我的眼界。」
依晴亦積極參與社區服務,包括探訪護老院及輔導特殊教育學生。她說,透過活動了解到不同人的需要,「以前我以為患自閉症或閱讀障礙的學生情緒會不太穩定、難以親近;經過親身接觸,打破了固有的刻板形象,其實他們很善良、很用心學習。義工活動亦讓我明白,不應該在不了解的情況下,便對其他人有預設的看法和偏見。」
香港醫護的工作壓力大,新冠疫情期間的調查顯示,逾八成在職護士面對精神壓力。尚在修讀護理學系的依晴說,明白未來的職業發展並非坦途,但她從未動搖過成為白衣天使的決心,「我在非典疫情後的一年、即2004年出生。那時我常患嚴重流感,經常住院,但家人因疫情原因不能時刻陪伴在側,照顧我更多是醫院裏的護士。久而久之,使我對護士產生了一種特別的情感,有一種被照顧、被陪伴的親切感。」
依晴說,自己在中學三年級時立志修讀護理學,「現在已完成兩年的學業,很喜歡這個專業。大學為我們提供了模擬病房等資源,模仿真實工作環境;老師亦樂意解答各種疑問,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專業技能。希望三年後,我可以成為一位專業和出色的護士。」
獲得領展兩萬港元獎學金,依晴又是怎樣使用的呢? 「我對心理學有興趣,用部分獎學金購買了一些分析病人心理的參考書;餘下的款項則購置了聽診用的醫療聽筒和血壓計,這樣我便可以多練習和實踐。我最欣賞的是,領展獎學金沒有指定用途,使用起來有很大的靈活性。」
展望2024年,依晴即將到醫院實習,對此她充滿期待,「在醫院通過醫護人員的專業教導,親身接觸及照料病人,能夠真正學以致用,我十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