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被喻為「聽不到的語言」或「看得見的語言」,用手勢及表情來傳達內心想法,是聾人及聽障人士使用的語言。近年,不少普通人對手語產生興趣,希望透過學習這種無聲語言,掌握與聾人溝通的技巧,增進彼此認識,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共融。位於樂富廣場的「領展可持續未來館」透過播放影片及舉辦工作坊,為市民大眾提供免費學習的機會。
來自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的女導師於2月底在未來館舉辦工作坊,教導近40位有興趣學習手語的街坊和市民。
蕭小姐(Morticia)當天帶女兒一齊來學習,課堂上她學得快速又準確,而且踴躍發問,「今天的工作坊讓我回憶起自己的中學時光。那時我曾經學習過手語,當時還是呂方唱《聽不到的說話》的年代。」
香港的手語很富創意,但也因為不斷演變及進化,而易學難專,「例如早安,有不同手勢;午安又是另一種手勢。若要表達一個完整句子,就更不容易了。」Morticia說,希望透過學習手語,讓自己和女兒都掌握多一項有用技能,「希望有一日可以真正學以致用。」
另一位學員黃小姐(Jay)則因早前閱讀《823頻道》文章,得知未來館有工作坊,於是決定報名參加手語班。她曾學習過與香港手語截然不同的美國手語,「在美國,我透過學習如何用手勢表達26個英文字母,從而表示相應的單詞。若我想講快樂Happy,便用手勢分別擺出h-a-p-p-y這五個字母。香港的手語因語言和文化均不同而不易學,簡單一個例子,人的姓氏,比如陳,便不能用手勢表達。」 Jay用「大開眼界、很有趣」來形容當日的工作坊,「若有機會,希望可以在社區繼續舉辦這類課堂,可以讓我們持續學習。」
若你亦想接觸手語卻錯過了工作坊,不妨到未來館,透過影片學習。片段中,正職是手語傳譯員的琳琳透過優美的動作、豐富的表情,教大家如何用手語傳遞快樂和哀傷等情緒,「我的父母是聾人,我的手語是在成長過程中自然而然學會的。長大後,我在聾人機構繼續學習手語,畢業後就在電視台、醫院、政府的資訊短片、香港電台及立法會的會議等渠道,用手語向聾人觀眾傳遞訊息。」
過去數年,香港社會對聽障人士的關注有所增加。琳琳說,自己作為族群的一員,感受特別深,「部分餐廳或醫院員工、空中服務員等,均能用簡單手語跟聾人溝通,這是好現象。她希望,此次和領展合作,亦是一個好的開始,「領展旗下商場、街市的宣傳短片,可嘗試加手語視窗,讓聾人看到,從而更容易獲取有關資訊,增加共融。在我看來,不論任何傷健群體,都能享受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