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選擇,你想活到幾歲?人口老化逐漸成為我們迫切面對的問題,一班初創企業將日常觀察糅合先進技術,研發了一系列樂齡科技產品,近期在位於樂富廣場的領展可持續未來館展出,期望打破長者對「變老」的負面刻板印象,啟動他們的樂齡人生。
根據政府推算,到2046年,香港人口中有36%將會是65歲以上長者,即每三人中就有一位是長者。若要做到居家安老,樂齡科技的推手們認為,「銀髮族」及其照顧者必先客觀了解自己的身體和精神健康狀況。香港步固有限公司副總裁李敏生(Gordon)以跌倒為例分享指出,原來跌倒風險就像「三高」一樣,要時常監測。
步固團隊研發的智能防跌系統及防跌康復訓練系統,旨在降低長者評估跌倒風險及進行預防性訓練的門檻,讓長者在民間機構也能進行初步檢測,在家中就能做到康復訓練。「這件產品的靈感源自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乘搭小巴時經常感受到的不規則搖晃。我們對此展開了研究,希望將過程中所應用的傳感技術帶回日常生活中,惠及有需要人士。」透過這套系統,照顧者和醫療服務人員可以因應檢測結果,遙距或親身為長者安排康復訓練,定時追蹤進度,亦能比較家中長者相比同年齡層的其他「老友記」的表現,為照顧者提供便利。
「樂齡科技產品能為使用者平衡尋求專家以外的其他方案,讓他們更全面地評估自己的需要。」音科有限公司(Incus)研發的Kite 2輔聽耳機與傳統助聽器不同,具備個性化的聲音和智能降噪技術。聯合創辦人Sigurd Anders Berg(Sigurd)分享,原來在香港,只有5%需要助聽器的人擁有助聽器。他解釋,其中很多有需要長者之所以沒有配備助聽器,主要由於他們「不認老」。
要改變大眾、包括長者自身對衰老的刻板印象,Sigurd提議可在電影、電視節目或娛樂節目等媒介上,更多呈現長者日常面對的問題和相應的解決方案。 如此一來,年輕一代就能更容易接觸這類題材,並加深對其了解。此外,在學校等教育機構中,亦可講授有關樂齡產品的設計過程,普及關於樂齡科技的知識,包括如何有效滿足最終使用者的需求等,為樂齡市場培養未來人才。
近日,領展可持續未來館邀請了香港都會大學物理治療系項目主任蔡曉晴(Icy),公開舉辦老齡模擬工作坊,希望藉着讓較年輕一輩嘗試戴上模擬體驗裝置,體驗老人家在日常生活中的挑戰和不便,以增加同理心,從而更關懷和包容身邊的長者。
「很多人都不明白,隨着年齡增長,身體功能慢慢衰退是一種怎樣的感覺。目前就如何與長者更多接觸、交流、溝通、相處的教育尚未足夠。相比在學校課室或社區中心開班,未來館放置了有關共融和老人家專題,與工作坊內容互補;參加者可在有初步認識的情況下參加工作坊,令他們對課堂留下更深刻的印象。」Icy 慶幸每一位來參加工作坊的市民都非常投入工作坊,並收穫很多驚喜。「能夠讓他們切身明白到自己父母、祖父母所遇到的挑戰,承諾好好照顧、包容和孝順他們,就是我舉辦這場工作坊所得到的最大收穫。」
在傳統華人社會,很多長者對認知障礙症有所避忌。曾在生產老人及精神科藥物的國際藥廠工作過的醫念科技(Medmind Technology) 創辦人及總監許天浩(Nathan)指出,很多長者往往不會主動監測患病風險,導致他們任由病情惡化至不可逆轉的地步,由於傳統監測或緩和認知障礙症的活動過於單一和乏味,難以鼓勵長者參與,Nathan便與他的團隊構思解決方案——「『腦有記』認知訓練系統」,為坊間提供一個長者樂於參與、又能同時有效監測和改善認知障礙症的系統。
透過打造融入日常生活為背景、且老少咸宜的互動遊戲,例如麻雀、書法、「買餸」任務等,Nathan希望以大家都感興趣的遊戲,增加提高認知訓練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尤其在獨居老人或雙老家庭中,長者們可以在遊戲上透過連線連繫友伴,又能促進老幼共融,大大提升訓練活動的開心度和滿足感,提高整體生活水平和精神健康,同時還能做到監測。
「由從前在老人中心常見的七巧板和工作紙,進化至融入本地文化、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的遊戲,我希望藉着『腦有記』認知訓練系統,打破科技令長者卻步的刻板印象;長者在家中也能輕鬆應用科技、維持能力,做到居家安老。」
Gordon、Sigurd和Nathan 不約而同地指出,長者的參與和反饋,對於他們產品的開發不可或缺。從靈感至設計,再到微調推廣,樂齡科技始終始於日常、行於社區。能夠將觀察化成行動、最後讓這一切變成有用的產品,便是研發團隊獲得最大的滿足感。社區是長者最容易到達的接觸點,而領展的物業網絡毗鄰社區,是很好的宣傳平台。三人均期望未來能夠繼續透過這種平台,將樂齡科技推廣至全港更多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