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春夏交替的季節,一隻隻蝴蝶輕快地拍打翅膀,在花叢間翩翩起舞,翅膀炫麗的色彩讓人移不開目光,不禁令人想到,怎樣才能把蝴蝶的美態「定格」在一瞬間呢?
適逢今年度,環保協進會鳳園蝴蝶保育區(鳳園)在領展「愛.匯聚計劃」的資助下推動「連繫自然」計劃,鳳園舉辦「Nature LINK 蝴蝶攝影比賽 2024」,我們邀請到專業攝影師蔡俊傑(Dave),向大家「傳授」一些捕捉蝴蝶美態的秘訣。
經常到領展旗下八個蝴蝶園捕捉「蝶影」的Dave,對蝴蝶的生活習性瞭如指掌:「蝴蝶偏好涼快的天氣,氣溫約在攝氏22度,因此早上9至 11時或下午2至4時的時段較多蝴蝶出沒,更容易拍下蝴蝶。」他亦特意提醒,拍攝的時間盡量避開正午:「正午烈日當空,蝴蝶怕熱,不會飛出來;而且這個時段光線過猛,較難拍出一張美麗的作品。」
不少人或會疑惑,蝴蝶體形細小,身姿輕盈,而且常常穿插在花間飛舞,到底如何才能拍攝牠的靜態美呢?Dave表示,會先細心留意蝴蝶最常在哪棵植物上停留,然後在此「守株待兔」:「拍攝蝴蝶與拍生態照片同樣,最常做的事是拿起相機,專注在同一地方,然後耐心等待蝴蝶出現。」
等啊等,蝴蝶終於出現。只見正在接受訪問的Dave緩緩挪步,悄悄靠近蝴蝶所落腳的枝葉,然後重複按下相機快門,耳畔掠過不絕的「咔嚓」聲。「看見蝴蝶時,不能十分興奮如『撲蝶』般跑過去,蝴蝶一旦嚇怕會飛走,因此盡量要小心翼翼,慢慢靠近蝴蝶。」Dave補充。
是次攝影比賽分別有「蝴蝶園蝴蝶大搜查」及「人與蝴蝶園」兩個參賽題材。被問及對兩個題材的構圖技巧,Dave分享稱:「『蝴蝶園蝴蝶大搜查』以蝴蝶為主體,除了需要細心觀察社區蝴蝶園的生態,耐心等候蝴蝶出現外,也建議照片的背景要乾淨簡潔,避免雜亂及太暗,皆因蝴蝶經常停留在樹叢下。」
至於「人與蝴蝶園」,Dave認為,作品應着重人與社區蝴蝶園生態的連繫,最好是具備「人情味」:「蝴蝶園座落在社區商場,鄰近民居,為市民創造了一個參與社區、共同交流和互動的機會。因此,照片可聚焦在居民與蝴蝶園的互動,例如市民觀賞蝴蝶、長者到此乘涼,或父母與小朋友一同觀賞蝴蝶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除了把握蝴蝶飛舞的時機、巧妙構思攝影題材外,還需要硬件相輔相成,才能拍下令人滿意的作品。Dave建議,可使用長焦距鏡頭(RF70-200mm),人們即使在遠處也能拍攝蝴蝶;亦可以使用100mm以上的微距鏡,使景深更淺,照片中的蝴蝶更清晰。
「此外,蝴蝶體形較小,拍攝時往往正在飛翔,因此光圈要收窄在5.6至8mm左右,ISO(感光度)亦要調高,照片才能更清楚顯現蝴蝶身上的細節。同樣,快門的速度要調更快,方便拍下蝴蝶停留或飛翔的姿態。」Dave補充。
對於沒有攝影習慣的市民來說, Dave建議他們來到蝴蝶園時,不一定單單拍攝蝴蝶:「蝴蝶園是生物棲息地,人們可以一邊守候蝴蝶到來,一邊拍攝花草樹木、毛蟲、蜜蜂等動植物作練習。」他亦建議,居民可時常到訪蝴蝶園,多練習拍攝照片,「不停拍攝,才能選擇到最好的畫面及想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