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傑(John)是大埔人,就讀的小學就在大元商場對面。當年他經常光顧街市內的金魚、倉鼠等寵物小店,樂而忘返。後來他往英國升學,延續對生物的興趣,修讀生物科技,又獲一間英國企業派駐上海做開荒牛。每一步,就像為他日後創業養豬而鋪路。
John第一次創業,是做爬蟲動物繁殖。直至大約六年前,John在兒時朋友介紹下,從一個退休豬農接手在流浮山的豬場,創立品牌「香港家豬」,供應本地新鮮豬肉。
「在農業式微的香港畜牧,就如在沙漠建綠洲,一來飼料是祖傳秘方不外傳,二來很多原材料和農場設備的供應鍊也斷了,要營運現代化、科學化的農場就難上加難。」John說。
有賴過往的經驗和人脈,John一方面找來歐洲的獸醫和相識的大學教授做顧問,另一方面從荷蘭、丹麥等地購置設備,引入英國的飼料配方,加上有土木工程師的弟弟相助,豬場的營運環境和豬肉品質逐漸提升。
John說:「香港夏天非常濕熱,豬媽媽無胃口,不想餵奶,變相豬仔也不夠營養,所以農場的居住環境,以至飼料也很重要。另外,為了給消費者信心,我們會定期將豬肉樣本送往第三方化驗所檢測,確保安全食用。
John坦言,最初入行只是玩票心態,怎料愈做愈投入。現時「香港家豬」實行「自繁、自養、自銷」的營運模式,在新界有三個豬場,並會陸續增加豬場數目。而全港就有逾20個鮮肉零售點,包括陪著他長大的大元街市。
「我們剛創業時就來到大元街市。領展營運的街市有一個特點,就是商戶組合和位置佈局得宜,商戶可和諧共存。而全靠這裡街坊的口碑,讓我們將生意慢慢做大。現在我們的目標是出品大眾化的優質豬肉,讓香港市民可享用本地出產的新鮮豬肉。」
雖然早前疫情下,市場掀起開設凍肉網店的熱潮,但 John 認為,以新鮮食材來說,實體店地位還是不能取代。
「新鮮始終要以肉眼看為準,用手觸摸到才夠過癮。新鮮的豬肉按下會黏手,燈光下肉身呈微微幻彩顏色,這是家庭主婦的智慧,也是我們街市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