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於2015年的領展大學生獎學金,是領展支持本地青少年培育的旗艦計劃。憑藉獨特的申請標準和評審機制,十年來贏得學生、大學、學校、社會組織和非牟利機構的廣泛肯定。它如同一棵茁壯成長的樹,扎根於香港教育的沃土,滋養一代又一代莘莘學子。
領展大學生獎學金頒予第一代大學生,希望透過向家庭三代中首代入讀本地大學且表現出色的學生,提供不設入息審查的獎學金,減輕他們接受大學教育時的經濟負擔,並鼓勵他們實踐理想及增加向上流動的機會。
2015年獎學金首次推出時原定名額為50個,但一推出即收到逾200份申請。由於反應熱烈,當即加碼至100個。十年間,獎學金名額逐步增加,至2021/22年度,雖然面對新冠疫情帶來的各種挑戰,領展依然決定再度擴大受惠範圍,除接受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院校學生申請外,擴展至來自自資院校及透過非大學聯合招生辦法(聯招)修讀本港大學課程的學生申請,名額亦進一步增至220個。現時,共有12間本地大學的學生可以申請。
十年來,領展大學生獎學金這棵「樹」的枝葉愈發繁茂,成長為香港規模最大的企業獎學金之一。領展累計投入逾3,640萬港元,頒發1,800餘份獎學金,其中更有 21位優秀學生連續四年獲得獎學金資助。
領展大學生獎學金每位得主可獲得一年兩萬港元的資助,不設入息審查和不限使用用途。這不僅減輕了受惠學生的經濟負擔,更為他們打開了更廣闊的天地。來自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的陳穎妍道:「獎學金讓我不必為生計奔波,讓我能夠全心投入學習和課外活動,開拓眼界,我更用部分獎學金學習用手語跟聽障人士溝通,讓接觸不同人士。」
獎學金不僅改變學子的當下,更助力他們的未來。在香港理工大學就讀物理治療的許子桂便表示:「我來自普通家庭,獎學金對我意義重大。我希望畢業後能改善家人的生活。」這份支持,不僅是個人的機遇,更是家庭向上流動的階梯,承載無數期盼與夢想。
更令人欣慰的是,昔日的幼苗已長成新樹。四屆獎學金得主近年以評審身份回歸,參與申請學生的評審面試工作,從受益者變成傳承者。畢業於香港大學的李俊源便是其中之一:「獎學金啟發了我若日後有能力,都需要主動去幫助有需要的人。我希望鼓勵其他人及宣揚Take and Give(亦受亦予)的精神。」
如果將領展大學生獎學金比喻成一棵「樹」,那它的枝繁葉茂,一定離不開評審團隊的滋養。每年,數十位來自政府、公營機構、商界、社福機構、社企及媒體等領域的資深人士,匯聚成一片深厚的土壤,為這棵樹的成長提供養分與支撐 — 他們與獎學金申請者面對面交流,不僅關注學術成績,更重視學生的個人特質、社會貢獻與未來潛力,為這棵「樹」,挑選出最值得培育的新芽。
此外,領展大學生獎學金還孕育出獨特的生態系統 — 領展同學會。在這裏,學生們通過職涯工作坊、環保義工、文化共融等活動,既服務社會,又讓他們更認識自己及社會。來自不同學校、修讀不同學科的同齡年輕人透過同學會活動,經歷相識、相知,彼此交流、相互幫助,實現共同成長。
去年,領展同學會創新成立委員會,學生們的角色,從參與者成長為組織者。成員之一,來自香港大學的蘇政熹分享道:「加入委員會讓我有機會籌辦活動,體驗新事物,收穫不一樣的滿足感。」此外,多位獎學金得主,亦先後獲得在領展暑期實習的機會,為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2025年,時值領展房託上市20周年之際,領展大學生獎學金這棵「樹」,再萌發新枝,特別設立面向優秀中學生的獎學金,表彰他們的學業成就以及對學校和社會的貢獻,將培育青少年的願景傳揚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