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文化」,它既是人類創意的產物,也是人們的信念、傳統和生活方式;環保亦然。 你可曾想過,我們該如何利用文化去保護環境?又該怎樣建立保育環境的文化?於領展可持續未來館經營零售空間「幾好生活」的慈善團體「書送快樂」,舉辦以「環保如何文化」為主題的講座,邀請香港資深藝術行政人員茹國烈分享世界不同地方的例子,帶領參與者一邊細看、一邊思考。
文化與大眾、大眾與環保、環保與文化,看似千絲萬縷,難以用隻言片語解釋清楚的關係,在茹國烈看來,其實都是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潛移默化,「環保、減碳、可持續發展等理念,在今時今日的香港已深入民心。我認為,市民大眾正是因為各式各樣的文化藝術作品,包括電影、動畫、漫畫、文學作品等等的薰陶,才逐步建立了這樣的理念。與之相比,嚴肅新聞、政策宣傳等,效果並沒有那麼大。」
他又以大家都熟悉的宮崎駿動畫為例,「你在電影裏,見到地球那麼漂亮,知道它面臨危機時,自然而言會想要做點甚麼,為保護地球、維護環境,出一分力。」
曾先後出任香港藝術學院院長、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客席副教授的茹國烈,過去曾舉辦多場以「城市如何文化」為主題的講座,台下聽眾亦多為學術界人士。此次,他帶着全新主題「環保如何文化」來到領展可持續未來館開講,「未來館位處民生社區,為了給聽眾更好的體驗,我嘗試用與以往不太相同的方式來表述;比如,多加一些漂亮的照片,多放一些吸引眼球的視頻等等,亦希望透過娓娓道來的方式,和聽眾建立感情連接,用人和地方的故事,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環保和文化之間的關係。」
茹國烈又透露,自己正在策劃香港首個文化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希望用一年的時間,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以香港為出發點,講講我們這座城市,文化與環保的故事。今天是我第一次來參觀領展可持續未來館,這裏給我留下了很好印象。如果可以,我希望將未來館的成功經驗,納入研討會的分析案例,讓更多人知道其價值和意義所在。」
主辦是次講座的慈善團體「書送快樂」,於可持續未來館經營以捐贈及售賣舊書為主題的零售空間「幾好生活」,至今已約五個月。創辦人劉庭善(Cynthia)表示,期間感受到樂富一帶居民對書籍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求,「開業前,我們預期童書一定會很受歡迎。但讓大家沒有想到的是,附近的街坊對各式各樣的書本都有涉獵,天文地理,尤其是生態、嚴肅文學、哲學相關的書,無論中英文,都格外受歡迎。」
Cynthia說,雖然入駐樂富不到半年,但「幾好生活」的團隊已視自己為社區的一份子,「我們和很多經常造訪的街坊已建立了友情,他們有時路過,會送上小點心給我們加油打氣。這種互相幫助、相互關心的氛圍,就是營造社區的意義所在,也是幸福社區的最佳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