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這句回收口號,市民早已耳熟能詳,可是現實卻因種種限制如衞生問題、市民習慣等,難以實現高回收量,於是有大學生透過參加由領展同學會舉辦的Hackathon(「黑客松」)比賽,設計「Fun類回收箱」並生產成實物,期望以新穎設計回收箱推動回收。
香港廢物棄置量驚人,2021年棄置於堆填區的都市固體廢物量高達415萬公噸,平均每日為11,358公噸,即相等於約757架雙層巴士重量。由於香港地小人多,廢物處置設施預計也很快飽和,因此回收再造廢物實在非常重要。但由於不少市民誤將不能回收的物品掉進回收箱,結果增加回收工序,拖慢回收效率。
領展大學生獎學金得獎者於去年暑假參與由領展同學會舉辦的培訓工作坊及Hackathon比賽––先由心理學顧問講解如何從行為心理學角度及輕推理論(Nudge Theory)推動環保,包括如何計劃、測試及籌備環保⾏動,隨後參加者需應用工作坊所學,分組構思一個環保計劃。經過一輪匯報後,結果由「Fun類回收箱」脫穎而出。
「Fun類回收箱」由三名來自不同大學及學科的領展大學生獎學金得獎者一同設計,他們到樂富廣場實地考察時發現,場內回收箱內有紙巾、飲管等不可回收的物件,而且回收箱銀色的外觀設計過於單調、不太顯眼,推想這是回收表現未如理想的原因之一。
於是他們設計一組顏色鮮艷、以俄羅斯積木為主題的半透明的廢物回收箱,回收箱開口大小按所分類的物件而調整,並內設實物樣本供市民參考。為何回收箱沒有沿用傳統外觀?參加者之一、現於香港科技大學就讀工商管理的程晴(Ching)解釋道,調整開口大小可避免回收不合尺寸的廢物,減少街坊不再好心做壞事的機會;而半透明外觀及放置回收樣本,則可鼓勵街坊互相仿效,一同帶資源前來回收。
與其他Hackathon比賽不同之處在於,得獎同學勝出比賽後,領展協助他們將概念化為實際行動,在樂富廣場近宏輝橋出入口的扶手電梯下,設置由他們所設計的廢物回收箱,為期12日,再比較舊回收箱及新回收箱的回收重量,並邀請一些街坊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他們的回收動機及對回收箱的評價。
有份參與項目的學生胡仕楠(Kenny)表示,是次項目要求他們將概念付諸實行,「從初步設計概念、到改善原型至生產,所有流程不再是紙上談兵,變相鼓勵我們以用家角度出發思考設計,了解細節。」他說,大至回收箱的擺放位置,小至角位,也要反覆思量,如何有效吸引大眾使用,並方便清潔人員回收。另一位成員葉子晴主要參與平面繪製回收箱的過程,她分享道,與繪圖相比,親身安裝垃圾袋及測試功能,可讓她了解到工作人員的實際需求及感受,「原先設計主要針對減廢這研究目標進行,卻忽略了方便工作人員更換垃圾袋的細節。雖然最後利用掛鈎解決問題,但由於回收箱的不同開口是不規則,因此有回收物跌出垃圾袋的風險,這使我充分明白實地經驗在設計上的重要性,要多加考慮工作人員的需要。」
在擺放回收箱期間,他們從回收量多寡及正確程度,了解新回收箱的成效。同學們分別對比新舊回收箱的總回收量及正確回收量,結果發現起初三類廢物回收量有所增加,可是隨後回收量日漸回落,除金屬外,其餘兩類的正確回收率較高。他們隨後發現,有市民會自行打開回收箱拿走其中的金屬回收物,加上回收箱放置地點附近有會付費予回收人士的回收車,估計這均會影響回收成效及統計數據。
要解決回收問題,需要創新與實用並行,雖然實驗結果未如他們預期,但三人不斷從研究及實踐過程中汲取經驗,學習更多回收知識。Kenny 分享道,他現於浸會大學就讀中醫及生物醫學,其所學與回收或環保可能沾不上邊,但為了設計回收箱,他嘗試在日常生活中發掘推動回收的方法,自己亦較從前更注重環保。他期望能繼續改善回收箱的設計,鼓勵更多人為社區回收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