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山是香港家傳戶曉的地標,而獅子山下有一個老虎岩,大家又有否聽過?老虎岩是樂富的舊稱,相傳該地有老虎出沒而得名。後來隨着城市發展,「老虎」變成「樂富」,成為香港七八十年代其中一個大型公共屋邨,見證黃大仙區的發展及變遷。
為響應由房屋局及香港房屋委員會舉辦的「共築幸福・屋邨節」,領展與活現香港於9月14日特別設計「樂在屋邨 — 活現樂富邨記憶之旅」,導賞團由活現香港共同創辦人陳智遠帶領約30名參加者,走入社區,探索樂富邨的歷史和文化。
樂富的前身為老虎岩徙置區,住了不少戰後南遷的居民。直至七十年代,房屋委員會成立後接管該地,並決定為其改名。根據政府檔案處一份1970年的文件資料,當年有不少姓「楊」、「朱」、「馬」及「牛」等與動物同音姓氏的居民投訴,遷入老虎岩後運程受影響,希望政府考慮更改地名。在24個候選名字中,政府採用了與「老虎」讀音相似的「樂富」,寓意快樂富足。
樂富的發展,並不單單是改名,更是整個地方的建設規劃。樂富邨第一期由香港著名建築師鍾華楠的建築師事務所設計,整個社區結合了地鐵站、公共屋邨、巴士總站、圖書館、街市、商場及中式園林等日常生活不同元素,便利居民又宜居。
陳智遠講述,設計滲入不少巧思,包括外牆微微傾斜呈梯形的樓宇設計,讓每一層住戶都可以享受到更多陽光及空間感。而樂富廣場A區1樓,更是屋邨與商場的結合,處於兩棟樓宇中間的大片空地,讓居民擁有更多生活空間,可見當時的設計不止着重於實用性,更關心要長居於此的居民的生活質素。
在商場及屋邨以外,樂富亦擁有不少有趣、具地區文化特色的地標,樂富廣場內的「八仙圖」大型壁畫,就是一項極具傳統特色的裝置。「八仙圖」原豎立於橫頭磡南道一邊,隨着領展為樂富廣場進行資產提升工程,將「八仙圖」重置於A區平台花園,不但保留昔日回憶,亦為社區承傳傳統文化。領展最近亦於「八仙圖」附近建設蝴蝶園,為場內加添生氣。
而位於樂富邨樂民樓附近的慈德社天后廟,亦是樂富其中一個華人習俗的參神場地。據廟内的碑文記載,該廟據説始建於清朝,曾經銷聲匿跡,直至1950年代,據説天后顯靈諭令重修廟宇,才令廟宇重現於人間,經歷過颱風吹毀及政府遷拆,現存的廟宇是2001年重修後的模樣。
導賞團最後回到樂富街市,陳智遠提到,樂富街市是領展將香港鮮活街市轉型成功的其中一個重要標誌,街市由以往雜亂且濕滑難行,變成整潔有序,通風及衛生條件也大為改善。樂富街市其中一個特色商戶,是現時已買少見少的活雞檔。活雞為本港飲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環,每逢傳統大時節,家家戶戶都會買活雞應節。如何平衡食物安全風險以及市民傳統文化的需求,樂富街市的活雞檔的「人雞分隔」模式,便是一個解決辦法。
至於樂富街市旁邊的香港房屋委員會客務中心,相信是香港幾代人力求安居樂業的標誌地點。在七八十年代大部分市民仍是「無殼蝸牛」,每一次房委會為出售居者有其屋計劃而在客務中心進行攪珠,就是一個改變人生的機會。自居者有其屋於1978年首次推出以來,房委會每次攪珠儀式均採用由馬會借出的「馬票」攪珠機,直至2018年改用電腦攪珠機。時至今日,每次居屋申請的攪珠,亦會牽動不少香港市民的心。
從短短兩小時的樂富導賞團,參加者能了解到樂富居民的生活面貌以至城市變遷。香港公共屋邨蘊含豐富的歷史和文化,有時間不妨走入不同地方,聆聽社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