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說唱」二字,你或許會想到「饒舌」(Rap Music),即1970年代自美國興起、於全球流行至今的嘻哈文化的主要元素之一。但你或許未必知道,在廣東一代,也有屬於自己的「說唱」— 南音!雖然兩者在音樂性方面有天淵之別,卻同樣以平凡人、生活事的角度出發,演繹社會百態。
9月20日開幕的「漫步長堤 省港雙輝:近代廣州香港商業互動與文化因緣」 展覽,特別邀請了專攻戲曲音樂的樂團「一才鑼鼓」於指定日子在樂富廣場快閃南音表演。領展《823頻道》於展覽開幕前與「一才鑼鼓」主要成員陳志江、李勁持聊天,透過他們的講述,帶你走進南音的世界,了解這項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迷人之處。
823頻道:「一才鑼鼓」名字的由來是甚麼?背後有何深意?
一才鑼鼓:「一才鑼鼓」是粵劇裏的一個鑼鼓點,簡寫是「一才」,只用於劇本裏,其正寫和讀音是「一槌」。一支曲、一折戲也是由「一才鑼鼓」開始,簡單來說就是鑼和鈸齊擊而發出「撐」的一聲。此外,「一才鑼鼓」還有開鑼和長演長有的美好寓意,比如說「一才鑼鼓十場」,就是連續演出十場的意思了。
823頻道:成立「一才鑼鼓」的初衷是甚麼?樂團最主要有哪些表演形式?
一才鑼鼓:我們二人自小學習樂器,以及粵劇、粵曲。起初,我們只是想做一些以戲曲音樂為主題的音樂會,以自己的方式推廣和宣揚戲曲。後來,我們亦慢慢嘗試劇場的演出形式,目的是希望能凸顯戲曲的音樂特色。
823頻道:過去數年,「一才鑼鼓」致力以南音訴說香港社區情懷,背後的原因是甚麼?
一才鑼鼓:2019年至2022年期間,我們與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進行了「南音遊記 —— 行到邊,唱到邊」計劃,遊走全港18區,每區選取一個特色地點,現場演出特別為該地區 / 地點度身訂造的南音新詞。還記得當時在黃大仙區,我們的表演場地就在領展黃大仙中心附近的黃大仙祠,表演的曲詞亦與黃大仙的由來息息相關,當時附近的街坊鄰居都聽得津津有味。將來我們希望再有機會,到黃大仙一帶表演。
823頻道:此次在領展樂富廣場的表演,為何選擇南音這種形式?
一才鑼鼓:我們有幸得到展覽策展人之一、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系教授程美寶的邀請,以「漫步長堤 省港雙輝:近代廣州香港商業互動與文化因緣」展覽的內容為主題,撰寫南音新詞並在現場演繹。南音作為傳統說唱,原本就是用來說唱民間故事與生活點滴,至二十世紀初仍然流行於廣東地區。我們認為,不論是南音的形式還是南音本身,都非常切合此次展覽。
823頻道:兩位剛剛提及為此次展覽特別創作的新詞,是否可透露大致內容?
一才鑼鼓:此次的新詞以二十世紀初的廣州長堤為主題。對我們來說,曲詞必須是有感而發的,為此,「一才鑼鼓」特意安排了四天三夜的行程,進行實地考察。出發前,我們閱讀了一些廣州的近代史,以及一些老照片、舊文章,亦從一些旅遊節目中獲取靈感。到埗後,此次展覽的主辦單位之一、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亦為我們講解長堤的歷史,更帶我們逛長堤。這次經歷,讓我們對香港和廣州兩座城市之間的歷史、文化淵源,有了更多的認知。此後,我們將會對當時長堤的理解與想像,寫成南音曲詞,帶給大家。
823頻道:對於此次的演出,「一才鑼鼓」有何期待?
一才鑼鼓:很難得一連四個星期六、日在樂富廣場都有演出,大家經過、路過可以來欣賞細聽。對身為表演者的我們來說,有點像舊日街頭賣藝的感覺!我們希望長者可以借由表演懷念過往,年輕人則可以想像一下昔日南音在街頭演出的情景。除了有關展覽主題的新曲之外,我們也會演繹《客途秋恨》等經典曲目。此外,在某些特定場次,我們還打算唱幾句粵謳(也是當時流行的廣東曲藝之一,唱腔比南音更婉轉悠長),請大家多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