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於1970年代的「冬菇亭」,因四方形、尖尖頂而貌似冬菇的建築特色而得名。它既不是售賣「冬菇」的舖子,也不是供人休憩的「亭子」,而是伴隨一代平凡港人成長的特色熟食檔。
冬菇亭大多提供物美價廉的餐飲菜式,從港式美食到環球滋味,豐富多樣的選擇亦是香港「美食天堂」的平民版縮影。為推廣冬菇亭美食與文化,領展於4至5月期間舉辦「我最like冬菇亭大獎」,街坊和食客通過社交平台可以一人一票方式,選出最喜愛的冬菇亭。最近賽果公布,位於屯門三聖邨的「興記海鮮燒鵝飯店」和大圍新翠邨的「外灘.軒」脱穎而出。愛好美食的你,不妨去光顧品嚐一下。
由「父女檔」聯手經營的興記海鮮燒鵝飯店,多年來以燒鵝和美味海鮮贏得口碑。女兒李小姐對於獲得「我最like冬菇亭大獎」,以「意外又開心」來形容,「我想,能夠勝出是因為我們出品的食物質素和服務不俗。」
說起自己和冬菇亭的不解之緣,李小姐回憶道:「我兒時和中學時在屯門三聖邨度過,經常光顧那裏的冬菇亭,冬菇亭伴隨我一齊成長。」
讓李小姐意想不到的是,長大後的她,竟然有機會經營兒時已喜歡的冬菇亭,「父親在2003年非典疫情時和親戚、朋友一齊合資,承接了當時也叫興記的冬菇亭,而我則在新冠疫情爆發後,辭去了一直從事的文職工作,幫助爸爸經營興記。」
新冠疫情時,香港的禁堂食及限聚令等,曾令他們的小店難以適應,需要用新的形式去營運,包括提供更優質的食材和服務,「感恩上天的眷顧,總算支撐過去。此外,多年來員工也和我們攜手度過難關,也令我相當感動和開心。」
經營冬菇亭數年,為李小姐留下不少美好回憶。「例如,見到情侶由拍拖來,到結婚後大着肚子來,孩子出世後一家三口仍來;有舊熟客移民海外後又回來回味一下,都令我很感動。」
跟興記同獲食客投票支持的還有主打上海菜的「外灘.軒」。老闆胡先生六年前已在天水圍開店,於去年搬往大圍新翠邨的冬菇亭。談及獲獎,胡先生謙虛地以「幸運」和「高興」來形容心情。
「外灘.軒」出品的上海粗炒、小籠包和鍋貼等平民美食,深受食客喜愛,胡先生表示,「我本身不是上海人,但很喜歡吃上海菜,為了還原正宗的滬菜風味,我特別聘請了上海廚師掌勺。」
近年旅遊出行模式轉變,與過往單純的吃喝玩樂相比,現今潮流更傾向追求以文化為主的「深度遊」。有遊人為香港的歌曲或電影而來,也有人被這座城市中西合璧的獨特歷史所吸引。作為香港獨特文化的一部分,冬菇亭或會成為下一個吸引旅客造訪香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