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展大學生獎學金是領展「愛.匯聚計劃」青少年培育的旗艦項目,獎學金今年踏進十周年,220位在學術和社會服務方面均表現出色的獎學金得主於3月8日出席2024/25年度嘉許禮,並跟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評審一齊參與以「多元共融:對話共創美好未來」為主題的工作坊,希望達到集思廣益、擴展視野及人際圈的目的。
曾於領展大學生獎學金評審日擔任評審、香港表達藝術治療中心創辦人周文傑(Keith)表示,他在當日的工作坊小組討論中,嘗試結合自身教育背景和工作經歷,幫助同學透過互動討論更了解自己,更關懷他人,為他們未來踏入社會提供引導。「今天的活動於一早進行,同學們個個神采奕奕,且相當積極投入。最讓我欣喜的是他們提出的觀點具創意,且分析力強;我相信今天的交流,能夠有助同學們更加了解自己和別人的情緒與需要。我希望他們經過今天的工作坊,未來在跟別人相處時,可以作出更具靈性和有意思的互動,從而讓所有人都覺得舒服和有收穫。」Keith強調:「懂得相處之道,例如聆聽、體諒、欣賞等,對建立和諧與包容社會十分重要。」
能夠跟不同院校和學科的獎學金得主交流,Keith表示,對他亦是一個難得的體驗。「回想我年輕求學時,好像並沒有他們這樣清晰的頭腦。今天對我是一個良好的學習機會, 互相切磋和了解,永遠是樂事。」
當日與Keith同組別的莫鎧霖(Angel),在香港浸會大學主修工商管理,她坦言工作坊讓她擴闊了自己的想法。 「工商管理學科要求我們重視商業數據,涉及很多理性分析。但今日的工作坊讓我聽到其他學科同學在為人處世方面的想法,例如要懂得欣賞對方、有同理心等等,是比較感性的一面。透過工作坊,我學習到我們日後跟商業客戶溝通時,也要了解對方的觀點和角度,而不是只局限於自己的想法。」
今年夏天便畢業的Angel續稱:「工作坊對我即將投入社會工作,相當有啟發性。我學習到要互相了解和體諒,這對於在商業上達至成果,會很有幫助。」
與Angel同組,在香港大學修讀商科的陳倩柔(Yoyo)表示,平日較少有機會參與此類的工作坊。她特別欣賞Keith帶領同學討論的能力,「我們與Keith是第一次見面,但他健談且具領導能力,引導我們討論,愈討論愈有意思,得出更多與人相處的要素,例如要着重心靈交流,而不是沒意思的空談,這才是有溫度的人際關係。」
除了學習新知識,工作坊亦有助於同學看到別人的亮點,並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在香港中文大學唸分子生物科技的蔡浩文(Raymond)謙虛地說,其他同學的組織言語和整合資訊的能力都比他強,認識到自己要進一步加強。「因為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着重的東西都不同,跟不同學科的同學交流,能讓自己發掘更多可能性及角度,這是十分有趣和有意思的。」
Raymond舉例說,他修讀理科,較重視邏輯思維,可能會忽略別人情緒或感性的需要。通過這工作坊,他認識到理性和感性需要兼顧;以及大家一起工作時,需要團體合作和分工。「例如,商科的同學比較擅長市場分析,如果未來我們一齊工作,便一定會好過我自己一個人去做。」
在香港大學唸書的Sandhu Anmol Singh來自印度,他說:「雖然我不懂廣東話,但我們可以用英語溝通。大家沒有語言隔閡,每個參與者都很友善。」
香港浸會大學的獎學金得主周嘉琪(Kiki)對於認識到來自不同院校及學科的朋友,感到獲益匪淺。 「大家雖然是同齡人,但擅長的領域真的很不一樣。例如唸醫科的同學提出很有意思的建議,讓我跟別人溝通時,可從不同角度去思考。」
透過工作坊了解別人的想法和價值觀,開闊眼界,對各位領展大學生獎學金得主,不論未來是繼續升學或投身社會,相信都是一次難得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