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展可持續未來館於7月推出全新主題「再生地球-解構循環經濟」,涵蓋氣候變化、海洋垃圾、及永續時尚等多個範疇。
踏入位於樂富廣場的未來館,你會被一幅2.3米高、4.5米闊,以「美麗海洋」為主題的巨型布料牆所吸引 —— 這幅永續布料牆由職業訓練局機構成員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THEi高科院)及領展可持續未來館協力打造,採用由回收聚酯纖維再造而成的再生滌棉,利用電動針織技術和再生紗線製作而成。除了靜心觀賞,享受蔚藍海洋帶來的身心鬆弛與平靜外,布料牆背後,亦蘊含深意。
永續布料牆項目負責人之一、THEi高科院設計及建築學系助理教授陳敏軒博士表示,「這次和未來館攜手製作的永續布料牆,由學生們自行構思設計,挑選環保物料及製作方式,並親自與領展及布料製造商溝通協調。學生對於可以完成這個傳遞環保理念的大型作品,感到興奮與自豪。」
布料牆的創作者、THEi高科院時裝設計(榮譽)文學士課程時裝設計分流的學生陳琸俐(Raeka),以及時裝管理分流的學生蔡芷盈(Zoe)表示,項目花了約三個月時間,「最初設計出來的草稿需要多番調整。經過與領展溝通、資料蒐集和不停構思後,才有了現在大家見到的這幅作品。從顏色的選擇、材料的使用及製作的技法,我們盡最大可能展現和實踐環保、融入可持續發展元素。比如,選用再生的聚酯棉作為畫作的紗線,同時運用比一般剪裁與縫紉更能減少浪費的針織技法呈現,因為針織只需要訂製數量剛好的紗線。」
回憶過去百多個日與夜的心路歷程,Raeka與Zoe展露笑容,「參與這個項目,有機會將自己的創作與設計實現出來,感到很榮幸。過程中,我們對可持續發展這一世界議題亦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此外,作為即將踏入社會的學生,我們還切實體會到創作有需要慢工出細貨,即使同一個圖案亦要經過長時間修改細節、配色,才會得到最滿意的作品。」
陳敏軒博士補充道,此次合作的另一意義,在於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面向大眾的優秀平台及寶貴的實踐機會,「布料牆讓她們展現自身的才能,表達對永續時尚的想法及創意。這些經驗,相信能夠為她們將來於可持續時尚領域或環保相關領域打下基礎。」
1990年代起,「快時尚」(Fast Fashion)文化在全球興起,香港亦深受影響。
你知道嗎?香港每日有約400公噸的棄置紡織廢物被送往堆填區,其中約一半為服裝製品。根據綠色和平的調查,香港人均每年丟棄15.4公斤衣物,相當於102件T恤。
作為行業教育者的陳敏軒博士說,十分高興見到領展可持續未來館此次選用「循環經濟」作為主題,加強相關理念在社區的推廣與認知。她認為,當今時尚界亦正經歷一次「循環」,期待行業變得更綠色、更環保,「多年前,我曾在快時尚公司任職, 對時尚產業為環境帶來的重大影響有很深的認知與體會。無論是在前期的構思設計及製作生產過程,或是後期包裝銷售棄置過程,時裝都會消耗很多資源及產生大量廢棄物和污染物。然後,無論是從業者或是消費者,都不樂見這種對環境的破壞,一直持續。」
讓人欣慰的是,陳敏軒博士留意到,伴隨永續理念日漸深入民心,近年市民行為模式亦有所改變,比如減少購買聚酯纖維製品,改穿環保有機棉衣物;偏好色彩天然淡雅、避免過分染色的紡織製品,以致捐贈二手衣物,以及舊衣服二次創作等等,行業迎來新曙光,「永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推動了時尚產業在材料和供應鏈的改變,改良了生產和製造方式,亦促使創新和設計思維的變革。」
而即將走出校園、踏入時尚界的Raeka與Zoe則表示,「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我們要繼續學習零浪費紙樣技術,使用不同可重用物料,設計及生產既美觀又環保、耐穿又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衣服。」
永續發展從夢想變為現實,不同領域都需要變革的推動者。你與我,都可以從身邊小事做起,為綠色地球,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