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展一直關心青少年培育。新一年度的「領展大學生獎學金評審日」於11月2日圓滿舉行;今年奬學金的申請人數超過1,700人,經初選後,約330名成績優異、熱心社會服務,而且是家庭三代中第一代入讀本地大學的學生成功進入最後面試環節。面試當日,接近70位來自政府、立法會、公營機構、商界、社福機構、社企、媒體、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及領展等不同領域及機構的評審,更有數位過往連續四屆獲得獎學金的得主,,與一眾獎學金申請人進行近距離交流,透過破冰遊戲及分組討論,考驗學生的即場反應、臨場發揮,團隊協作能力、邏輯思考及演講技巧等。面試環節開始前,領展邀請到香港大學榮休教授黎青龍作為演講嘉賓。《823頻道》亦特意邀請黎教授,向大家分享培育年青一代及追尋夢想的見解。
評審日當天,黎教授穿上一套鮮紅色的西裝,配上粉紅色恤衫、金色煲呔和皮鞋,成為全場焦點。甫踏上台,他打開簡報文檔,如同平日上課般,神情專注認真地向台下一眾嘉賓及大學生分享六個「完美學生的標準」(6 personal criteria for a perfect student)。
在學業方面,黎教授認為,沒有知識是無用,因此他鼓勵台下學生要廣泛涉獵知識;同時亦要願意花時間學習,直至自己完全了解一門學科。黎教授希望,學生能夠培養批判性、創意及幽默感,並為自己定下嚴格的要求。
黎教授早於16歲入讀香港大學醫學院,21歲以全級首名畢業,隨後回到母校從事教育及醫學研究工作。有「神童」之稱的他,讀書時期是否一直獲頒獎學金呢?
「我讀書時期是沒有獎學金的,反而是我取得Distinction(優等)的成績,獲頒gold medal(金牌)。獎牌不但肯定了我當時的努力及成就,還可以保存一生;現在拿出來回看,也覺得十分具紀念價值。」黎教授說。
黎教授在香港大學醫學院作育英才五十餘年,門生滿香江。黎教授見盡半個世紀大學教育的變遷,他認為至今不變的是學生依舊對課堂十分熱情及投入,不過隨着科技進步,他認為大學生在學業上亦會遇到一定的挑戰:「現在改成網上授課,甚至轉為播放之前錄製的影片在課堂上播放,少了師生面對面的交流,我亦會擔心學生能否專注課堂,跟上學習的進度。」
被問到如何克服這些挑戰時,黎教授秉持着對喜歡事物的堅持、執着態度,娓娓道來個人經歷:「當時中學階段,入讀港大醫學院是我的目標,16歲的我也曾擔心過自己的成績不足以入讀心儀的學科,但我知道立下目標要堅持,倘若失敗就再重讀多一年;如同在做研究時遇上難題,我也會保持耐性,一直嘗試,直至成功為止。」
假如回到2024年的今日,黎教授重返16歲,面對可以入讀大學的機會,又會作出一樣的選擇,走一樣「求學、研究、教學」的路呢?「當然會啊!」黎教授不假思索地回答。他對科研與教學的熱情,大概也是感染學生無論在興趣或是醫學路上都孜孜不倦奮發向上的動力。
現時社會重視青少年多元發展,黎教授亦深有同感:「學生應留意新事物,每日了解世界正發生甚麼事,正如我也每天看Research paper(研究論文),他們不能只吸收自己熟悉範疇的知識。」黎教授亦勉勵學生要培養個人興趣,平衡生活 :「我也喜歡音樂和看書 !」
提起興趣,不得不提的是黎教授的另一身份——手機遊戲《Pokémon GO!》達人。究竟Pokémon GO有甚麼地方吸引黎教授呢?黎教授只道這遊戲十分吸引;問及玩遊戲是否能夠放鬆心情,他笑說:「才不是放鬆,我玩的時候很緊張的!」。除了《Pokémon GO!》外,黎教授亦分享自己喜歡玩Word game (填字遊戲):「『玩』在人生中不可或缺,是生活中的調劑品。」
聽完黎教授的分享,在場的學生又有甚麼感悟呢?「可能我也是醫科生,黎教授的說話令我深有同感。」就讀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一年級學生陳寧朗同學說。陳同學表示,醫科生的課業繁重,若不懂享受探求知識的樂趣和滿足,最終只會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每種知識都有存在的必要;學習,不單是一種樂趣,更可學以致用, 貢獻社會。」陳同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