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一個周六上午,一個個穿着正裝的大學生緩緩步入一間中學校園的禮堂,眼神堅定地朝前方,向各位評判問好,一場獎學金面試隨即正式展開。
新一年度的「領展大學生獎學金評審日」已於11月2日順利舉行,當天,約70位來自政府、公營機構、商界、社福機構、社企及媒體等界別的評審,分成多個小組跟獎學金申請人進行近距離交流,透過破冰遊戲及小組形式就社會議題的討論,選出220位就讀於本地大學的奬學金得主。
首次為領展大學生獎學金擔任評審的Generation Hong Kong行政總裁鄭浩維(Brian)表示,參與面試的學生表現讓他印象深刻,「在面試中,我除了看重學生對有關可持續發展議題的看法外,他們對今日討論問題的深度及闊度,以及當中的溝通過程,甚至有沒有創意思維,我也十分重視,皆因這些特質與他們未來的工作技能相似。」
「今天同學們的觀點很不錯,我看到他們相當有熱誠,也有自己個人獨到的見解。」Brian說。
Brian表示,是次與獎學金評審工作結緣,皆因十分欣賞領展在社區發展及青年培育的工作:「Generation Hong Kong是麥肯錫公司創立的全球性非牟利組織,旨在與僱主合作,讓教育與就業制度接軌,解決失業及就業不足,與領展培育青少年,推動他們積極向上流動的目標不謀而合。」
在評審過程中,眼見一張張帶點稚氣的臉龐為社會議題侃侃而談,Brian亦回想起當年自己獲得獎學金的經歷:「我在讀書時期亦曾獲得獎學金,不過當時的獎學金條件並非與學術成就有關,而是因為舉辦課外活動而獲肯定。」
Brian認為,一份獎學金除了為他提供財政支援外,更重要的是令他發掘了自己的優點:「獎學金肯定了我對外交流的能力,提醒了我在未來的職涯亦可善用這些特點;另一方面也讓我反思自己在個人發展上的不足,從而在未來繼續進步。」
作為僱主與年輕人之間的橋樑,Brian經常接觸各大企業,不知道僱主又會否因求職者曾獲得獎學金,而增加聘任的機會呢?「獎學金除了要求學生成績優異外,也需要他們在社會服務方面有一定的付出,僱主看到申請者有一份多元發展的個人履歷,自然更願意投放資源聘用他們;同樣,申請者亦有一些學業成績以外的特點值得向別人推銷,更能在職場上增加自己的競爭力。」
「商界的發展快速,教育未能完全跟上,兩者的缺口仍然存在。獎學金的出現不僅為廣泛的受眾減輕經濟負擔,幫助他們實踐自己的夢想,也為社會凝聚一群對未來有抱負的年輕人,而這群年輕人將來亦會發揮所學,回饋社會。我認為這種文化,無論是對學校、企業,甚至整個社會,都是『三贏』。」Brian說。
作為「領展大學生獎學金」四屆得主的李俊源(Nick),今年再度成為評審之一。Nick認為,獎學金計劃對他有傳承的意義,「四年來,獎學金不但在金錢上支援我實現夢想,更在精神上予我肯定,我希望可回饋一眾師弟妹,鼓勵他們。」
不知道參與評審日的大學生,與當年的他有甚麼不同呢?「一眾學生都非常精靈醒目,最令我深刻的是在破冰遊戲中,同學們要合作繪畫一幅有關可持續發展的社區的畫作。我較看重他們是否一個好的team player(善於團隊合作的人),學生不一定要成為小組的領袖,反而要了解自己的性格及長處,然後在團體中快速找到自己的位置,發揮作用或補位。」Nick分享道。
由往日被評選,到今日成為獎學金評判, Nick有感整段過程「過五關斬六將」,令他獲益良多:「面試不單當日短短的半小時。在前期,學生需要花時間準備自己,了解自己的長處,在面試中表現出來;面試後,學生亦會收到評判們的評語,予他們反思自己的表現。而現在的我擔任評審工作,有機會認識不同界別的評審,與富有經驗的前輩交流,機會亦十分難得。」
Nick認為,獎學金除了提供經濟支援外,更重要的是持續幫助大學生的成長 :「第一代大學生在資源沒那麼充足的情況下學習,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獎學金不只能鼓勵及肯定他們的努力,而且整個計劃並非一次性,獎學金得主會成為領展同學會成員。當年的我也是其中一員,透過義工服務認識了志同道合的好友,組成網絡一起回饋社會,我感到十分有意義。」